投資的風險管理

什麼是風險?

大部分的人理解風險與報酬之間的關係是正相關,也就是當你承受的風險越大時,你獲利(或損失)的可能性越大!不過,這裡的風險是什麼意思?是損失或獲利的「可能性」,也就是機率高低的意思!於是我說,你損失的可能性越低,你承受的風險越低,這樣對嗎?其實這還不完全正確,我舉個例子來說明

想像有一個人,他必須到鎮上去辦一件事情,但他說:「我不想承擔任何風險地完成這件事情」!於是他開始想:「坐車到鎮上比較快,但是會有出車禍的風險;走路出車禍的可能性就小很多了,可是走路雖然相對安全,卻慢了非常多,而且還是有風險阿。如果都不要出門就好了,就不用承擔任何風險了…」是這樣子的嗎?別忘了,這個人必須把他的事情辦妥,如果沒有辦妥他的事情,他豈不是冒了「沒把事情完全的風險」?於是我們整理一下,有可能出車禍造成的人身安全風險,也有沒把事情完成的風險;風險的主題是不一樣的,一個是人,一個是事情,而我們常常混為一談。

這邊想要表明的是,當大家提到投資時,常常沒認清所謂的風險是針對什麼主題!其實,當大部分的人談到投資風險時,他們指的是「損失本金的風險」;所以我們會說,定存是個低風險的投資,買股票是個高風險的投資。可是,如果我們換一個命題呢?假設現在的命題變成:「要在五年後把本金增加一倍」,那定存還會是低風險的投資嗎?定存雖然每年有1%的報酬,可是如果要把本金變成一倍,那無異是緣木求魚阿!在這個命題之下,定存變成如上面那個例子裡「走路」或「不出門」的決定,其實是無法達到目標,完成事情的高風險決定!反觀股票投資,雖然冒著損失本金的風險,卻有完成「本金變為一倍」這個事件的機率,所以對這個目標而言,採取股票投資的方式比定存的風險還低!!

股票波動並不應該直接視為「風險」

不幸的是,在學院派裡的一些教科書或者投資類書籍並不是如此解釋風險的,它們採取的觀點是把兩者混為一談。它們認為投資報酬的可能變動範圍即是風險,換言之如果投資的報酬在波動20%之間,比投資的波動在5%之間的風險會小很多。舉個例子,股票投資的波動範圍可能是每年在20%之間,而定存是穩穩的1-2%幾乎不太會變動,所以套用「波動即風險」的看法,那麼定存是個風險小的投資!乍聽之下似乎是有那麼一點道理,不過如果可以仔細回想一下上面舉出的例子就可以發現,當沒有表面目標時,這樣子的結論都是模擬兩可的!

讓我們來聽聽巴菲特最喜歡提出的反詰

按照這樣子的思維,難道當股市下跌50%時進入股市投資,其風險會比一年前股市波動小的時候還大?

巴菲特想表面的是:當股市大跌時,進入市場會損失的風險就相對小了很多,而獲利的機會就相對增加了;而不是把波動視為風險,所以大幅下跌時,反而不要行動。其實,巴菲特有更進一步的看法,把股市的損失風險看的更長遠,而非每天股票市場的上漲下跌

沒有所謂的股票市場風險,只有企業的經營風險!因為股票終究是企業的一部分而已! (there is no stock market risk, there is only business risk because stock is a part of a business)

在這樣的觀點之下,波動就更不可能被巴菲特視為是「風險」。他認為買股票就是成為企業的股東,企業經營的好自然沒有損失的風險,股市的漲跌不影響企業損失的風險!所以各位明白了嗎?最重要的是要會選一家好企業,在適當的價格買入,而不是追高殺低覺得好刺激,反而去承擔「波動」造成的「風險」

綜合上述,我們可以把股票的風險視為企業的風險,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簡單講講,從這樣子的角度,我們會面臨什麼風險!

上面的說明主要是讓大家了解到,「風險」這件事情的主題或目標要講清楚。而當投資股票如果視同擁有企業(即把自己看作是企業主),那麼就可以分成兩類來探討,分別是「投資企業損失的風險」與「錯失投資企業獲利機會」的風險兩大類。

投資企業損失的風險

我們投資企業會損失只有兩種可能

  1. 企業未來的經營落後於我們的預期,所以我們高估了企業的價值
  2. 企業的經營符合預期,但是投資企業時的價格高於企業的內在價值,即我們計算錯誤了

首先,要規避第一種錯誤,我們應該如同護城河與競爭優勢這篇文章裡面提到的,去檢視企業是否能夠經營的長久。如果我們可以仔仔細細地檢查每一間投資的企業,犯下這類錯誤的機率將會少下很多。

而關於第二個錯誤:「付出太高的價格」。我們必須利用良好的估值技巧,去算出合理的價格;同時為了害怕犯下這類錯誤,還必須在購買時有足夠的安全邊際。如此一下就可以大幅的減少此類風險

然而,也必須告訴各位,如果真的想靠投資獲利,就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免除這些風險。因為你要求的安全邊際越大,你的投資機會就會越少,錯失投資企業獲利機會的可能性就越大!反觀巴菲特就十分地坦承他還是會犯下這兩項錯誤,比如卡夫亨氏(The Kraft Heinz Company)的投資案,巴菲特一開始就付出過高的價格了。

錯失投資企業獲利機會

相對於損失的風險,「錯失投資企業獲利機會」這件事情常不在大家的認知裡面。這裡主要說的是,其實我們人生中,會有一些我們應該要可以認知到的投資機會,而且我們有能力去了解的投資機會,不過我們卻白白錯過了。舉個例子,我大學畢業那年是2008金融海嘯,當時因為政府大幅降低利率的關係,所以房價並沒有因此而崩跌。等到了2009年底或2010年初時,應該情勢已經很明朗了,經濟已經開始快速的復甦,但政府升息的速度卻十分的緩慢。從那時一直到2014年,恐怕都是投資房地產乃至於硬資產的大好時機,在當時我也念了關於房地產的書,也會計算租屋購屋的報酬率關係,照理說我應該不會錯過那個機會的;但我卻白白地讓機會溜走了~~

巴菲特本人也說過,他最後悔的不是他做了一些賠錢的投資決策,而是他明明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投資一些公司,但不曉得什麼具體的原因,錯過了那些機會。其中一個投資機會就是微軟(Microsoft),在當時巴菲特與比爾蓋茲已經是忘年之交,蓋茲也時常告訴巴菲特很多關於電腦資訊的事情。無奈的是,巴菲特總認為自己不可能完全了解科技,所以沒有稍微在科技方面的投資耗點心思,就這樣錯過了很多次可以買進微軟的機會…

就拿經濟循環造成的投資環境來說好了:每個人一生中一定會遇到幾次股市的崩跌,那都是最佳的投資機會。我們大可以挑選自己了解的企業,乃至於產業進行投資。如此長期而言,一定會有相當不錯的報酬。可是當我回顧年長那一輩的投資方式時,常發現他們會錯過這樣子的機會。這決定不是偶然,其中主要的關鍵很可能是缺乏一些投資的知識,所以在那樣的經濟環境底下,反而嚇到動彈不得!不過,其實只要一點點的努力,看一些推薦指數投資的書,應該可以發現指數投資長期而言的穩健性,進而對股票投資有信心;而不會平白的錯過機會。

價值投資者當作自己是買下公司,所以思考的是企業可能發生的風險,而不是股市波動風險

文章的最後再次強調不要去在意股市的波動,巴菲特表示

股票市場是服務你的(方便我們成為企業的所有權人),而不是對你下指令的人 (Stock market is there to serve you instead of instructing you)

我們不要把股市的波動視為採取行動的訊號,而是應該專注在企業的營運風險。而保持一個時時學習的心,觀察生活周遭的投資機會,則讓我們不會錯過獲利機會。這些方式,才是正確的因應風險之道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