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全邊際–買東西越便宜越好
巴菲特說過:「安全邊際就是計算一個東西值多少錢,然後以較低的價格把它買下來。」
研究過巴菲特的都一定會知道,價值投資學派常把葛拉漢寫的「智慧型股票投資人」當做必讀的書,甚至說為聖經也不為過,連巴菲特本人當被人家問起該讀什麼書時,每次都是說這是有史以來寫的做好的一本。而在這本書裡面,有一個章節是巴菲特說一定要讀懂的,那就是「安全邊際」
其實安全邊際的概念很簡單,白話一點就是:買東西要越便宜越好。想像你今天想買五月天的演唱會門票,一模一樣的位置,A賣$3000元一張,B則要價$4000,請問你跟誰買?如果你選A的話,那你已經懂安全邊際了喔!
再來,想像今天你要擺攤賣檸檬汁,所以你要進一些生財工具,還有重要的原料:檸檬,於是有了先期支出。但是因為我們並不曉得上街去賣時,會不會有顧客來買,所以我們會希望先前的支出越少越好
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,如果我們的支出越少,但賣得一樣好,那我們獲得的純利(收入減支出)就增加了
這種讓損失少一些,讓獲利多一些的方式,其實就是在想辦法「擴大安全邊際」
早期價值投資教父葛拉漢是使用淨資產法估計公司內在價值,也就是看公司有哪些資產,然後根據不同資產項與以折價,估計出一個公司的內在價值。這裡折價的幅度大小,就是它的安全邊際。然後,他又要求實際股票購入價格,必須要是遠低於內在價值,所以這裡他又要求了另外的安全邊際!所以「安全邊際」其實是投資過程中,常常都會去思考的
投資為什麼要有安全邊際
主要有兩大理由:
- 獲利最大化(這很明顯了吧!)
- 損失最小化
今天我們計算了公司的內在價值為$100,所以認為股價$60可以進場購買,然而過了一段時間,發現自己預估錯誤或經濟環境發生變化…等等,公司的實際內在價值要減低為$80。此時,因為我們購入時留有安全邊際,所以我們還是能夠獲利。將來即使市場瘋狂拋售,損失也不會太大
計算內在價值時的安全邊際
價值投資者使用的是現金流估值法,如何在計算時納入安全邊際的概念呢?實務上,我想有幾個主要的方向
- 現金流折現率要取大一些 假設通膨成長了,利率調高了…等等,在這些經濟環境下,折現率都會變大,我們在估計時,不能認為折現率是不變的,要盡量的保守
- 現金流成長率要取小一些 公司明年的資本支出可能異常變多,經營層可能花大錢併購,經營可能突然變得困難…這些都會使得公司自由現金流入不如預期
另外,我們常預估公司會永續經營,不過實際上,經營超過100年的公司寥寥可數。所以我們必須保守一些,預估公司會經營50,60年之類的就好
購買股票時的安全邊際
假設計算出某公司內在價值是$100元了,到底該在股價等於多少時買進?這是很多人會遇到的問題
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想必須先問你對這個內在價值有多大的信心?其實,內在價值是估計來的,估計必會有誤差,我們希望估計越準確越好,但仍不要忘記我們不可能百分百正確。所以我們最好是預估一個內在價值範圍,比如$90~$120之間,而非死板板的認為自己計算(預估)是正確的,然後認為$100是不可變動的。
調整了問題後,我可以告訴各位,要取多少安全邊際沒有一定的答案!我曾在早期波克夏的股東會影片上,發現蒙格認為他們至少在安全邊際上有50%以上的時候購入,如果是這樣的話,$90~$120的股票,實際適合的入手價格是$45~$60之間。實務上,市場上很難出現這樣子的股票了,我們投資人不得不放寬我們的標準。至於要放寬多少?我只能說越謹慎越好
不只要便宜,買到好東西也許更重要
優異的公司的安全邊際與普通公司的安全邊際是不一樣的!台積電跟鴻海的股票,安全邊際要取多少會不一樣,為什麼呢?台積電的經濟護城河(也就是競爭優勢),比鴻海還要寬廣的多,如果要在兩家裡面,預估只有其中一家可以經營超過100年,請問你會選哪一家?
回到正題,這正是巴菲特後來投資風格又進一步進化的地方:與其以便宜的價格買入一家爛公司,不如以合理的價格買入一家優秀的公司。切記!切記!
如果有任何相關的問題,歡迎寫信給我 Email ([email protected]) 或到粉絲頁留言 Steven活用價值投資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