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行為與心理偏誤
「投資最大的敵人,可能就是我們自己」
身而為人,我們天生就有一些容易產生的心理偏誤,這些會導致不良的投資行為,進而影響我們的獲利。舉例來說,大部分的投資人在下投資決策時,都對自己有很強大的信心,進而使我們蒙蔽了自己,無法接收不利於這筆投資的訊息,也就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。我自己也曾經因為心裡偏誤的關係,得到血淋淋的教訓!
列舉幾個重要的偏誤
-
確認偏誤(Confirmation Bias)
確認偏誤是個人選擇性地回憶、蒐集有利細節,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,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假設的趨勢。
比如,當我們相信未來經濟走勢會向下時,我們就只能注意到經濟變壞的訊號,而忽略了其他正面的市場訊號。
-
從眾效應(Herd Behavior)
是指人們受到多數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動影響,而跟從大眾之思想或行為。
有些投資人喜歡看籌碼買賣股票,就是很典型的例子。因為他們認為大眾的行為即是股價未來表現的趨勢。不幸的是,大眾的行為其實是很難預測的…
-
錨定效應(Anchoring Bias)
人類在進行決策時,會過度偏重先前取得的資訊(這稱為錨點),即使這個資訊與這項決定無關。
舉例來說,但我們在120元買了一張台積電,過了幾年它漲到了280元,我們會有人性傾向認為不應該再繼續投資了,因為股票價格已經太貴了。這是完全忽略了公司的體質可能發生變化的結果。
-
沉沒成本(Sunk Cost Fallacy)
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,不僅是看這件事情對自己有沒有好處,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。 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以收回的支出,如時間、金錢、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(Sunk Cost)。
比如,我們已經投資一檔股票,常常就會一直等到它漲才願意賣掉,即使該股票的基本面可能已經變壞了。
-
損失規避 (Loss Aversion)
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,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。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收益正效用的2至2.5倍。
當涉及的是損失時,它跟沉沒成本偏誤有點像。但,我想特別強調的是,當涉及的是收益時,人們也有損失規避的傾向:意味著我們會太害怕發生不好的結果,以至於無法採取正確的行動。
對付偏誤的方法:態度與自律
了解可能發生的偏誤行為或心裡,其實還遠遠不足以幫忙我們克服它們,這是我非常大的體悟。我們還必須在自身的態度以及行為做一些調整,來幫助我們減免這些偏誤。
態度1:知足
知足,意味著不貪心。在投資的道路上,我發現自己發生的幾次重大損失,都是因為過於貪心的緣故。我估計了一個投資案例,知道會有幾%的報酬,而我不甘於那些報酬,於是利用槓桿的方式想擴大收益;不幸的是,雖然我從另外幾次類似的投資得到報酬,偏偏擴大槓桿的那次犯了上面所提的「確認偏誤」,讓我看不到失敗的風險…最後我損失了好大一筆財富。投資人,千萬要知足,只做自己有相當把握的投資,在自己的能力圈做事就好!
態度2: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
這是對付以上幾個投資偏誤最有效的工具之一。我們必須對自己坦誠,到底了不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,未來隨著經濟趨勢的發展。而不是只聽比人的意見,或者當好壞消息參半時,只注重某一面的消息。
又比如,到底某家公司的內在價值是多少?如果夠了解公司的話,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估計。否則就算知道如何利用現金流估值法,裡面用的參數也會因為過多的假設,而跟現實脫節…
自律1:有固定的投資步驟
若是能夠建立一系列投資的步驟,會讓自己免於很多的投資偏誤。例如,我會要求自己想投資某股票前,必須先通過一個的投資檢查表的考驗。這個步驟可以讓我自己清楚的知道,我是否了解這間公司,而不是受到投資偏誤所擺佈…
自律2:投資前聽別人的意見
巴菲特完完全全是一個有投資分析能力的個體,但是他在年輕時,每天都還是會與蒙格通電話,詢問他對投資的看法。利用與別人的對話,他可以更加地清楚了解自己是否真的知道實況,還是仍有部分遺漏而未考慮到。
常常在整理一些看法與人討論時,我才發現原來自己沒有真正弄懂其原理。而透過來回討論,雙方都將得到更全面的了解。這種參考第二意見的習慣,也將會延長我們投資的時間,避免我們衝動地做出投資決策。
投資偏誤是一個很大的課題,也會是一輩子都要面對的問題。我曾經在巴菲特的股東會影片上看到,巴菲特大方地承認:他永遠無法完全免於這些錯誤。這種了解自身侷限,虛懷若谷的態度就是真正對付投資偏誤的最好方法!願你我共勉!